你懂得如何跟小孩聊天吗?看完茅塞顿开(精)

很多大人根本不懂得什么是跟小朋友聊天,他们跟小孩之间的对话永远都是: “功课写完了没?” “琴练了没?” “今天考几分?” 别把质问当聊天。这种状况比较像是质问,很难称作是聊天,因为通常都是以问句始,以斥责终。在中式的家庭里,鲜有和乐融融的晚餐时间、睡前时间及聊天时间。于是乎,你会发现,孩子在你面前几乎都是哑巴,久而久之,你对他也越来越陌生。 1. 问“小”不问“大” 孩子跟大人不一样,他们很难理解抽象的问题,也很难回答。因此,想要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概况,要尽量避开“抽象”、“大范围”的问题。不妨改问一些很简单、一定有答案的问题,而且不妨从细节开始。 不要问:“你今天在学校过得如何?”“你今天在学校做了什么?”这种问题,孩子很难回答,或是只会简单回答:“还好。”“没做什么!”这样会让聊天很难持续下去。 你可以改问:“你今天在学校上了哪些课?”当孩子说出自然、音乐、国语的时候,你就有机会接着问:“喔!那自然课今天教什么?”孩子就会接着回答你的问题:“教气象啊!什么气温、风向的,无聊死了!”“喔!那音乐课有没有好一点儿?……”你就可以借机了解他今天做了些什么,并持续交谈下去。 以前孩子刚上学时,我跟孩子聊天的开头常常是: “今天的营养午餐(或点心)有哪些呀?”“你们班上谁吃得最多?谁吃得最慢?” “你今天早上去学校跟谁玩?早自习在做些什么呢?画画课画些什么呢?” “你们班最多人喜欢的男生是谁啊?你喜欢谁呢?” 藉由一些生活小事打开话匣子比较容易,这些问题简单易懂,孩子通常都会争先恐后地回答,不会感觉到压力。 2 从别人的事谈起 桐桐刚入学时,我想要知道她在学校的状况,因此,我用了一点迂回手法。在聊天过程中,我先问她: “你们班上最调皮的是谁?”她说了一个名字。“他做了些什么事惹老师生气呢?”女儿如数家珍地说:“上课讲话啊!还有昨天用东西丢同学的头!”“那老师怎么办?”“老师罚他站啊!”“站多久?”“站到下课啊!超惨的!” “啊!真的啊!好可怜喔。都不能坐下,脚一定很酸。” “对啊,下课也不能出去玩!” “哇!你们老师这么凶啊?” “还好啦!有一点凶。” “那你有没有被老师凶过?” “没有!我很乖。”

Read more

3岁、7岁、10岁,孩子的重要转折点! (建议保存)

从 脑科学的角度来看,孩子的大脑在10岁以后就“定型”了,所以3岁、7岁、10岁不但是脑部发展的转折点,更是强化潜能的黄金期。一旦错过孩子大脑发展的 关键期,就算日后上再多的才艺班也补不回来!想要让孩子变得更优秀,就要好好把握这三个黄金时期,从小锻炼孩子的大脑潜能! 一、0岁~3岁:发展大脑本能 这段时期锻炼大脑潜能的关键在于培养大脑功能的基础——本能。而要打造长大以后也很活跃的大脑基础,重点就在训练脑神经细胞具备最基本的本能。 3岁之前的儿童脑部,会陆续出现生存、求知和找同伴的本能。这些本能也会让幼儿的大脑出现各种特征,例如:想竞争,想要模仿、想自己做一些事,或是想成为妈妈或兄弟姊妹等周围人们的同伴。 比方说,告诉孩子:“把玩具收好”。讲完后却毫无动静,不妨改说:“我们来比赛谁收拾得快!”孩子听了就会开始整理。叫孩子:“快跑!”孩子却依旧慢吞吞,不如提议:“看谁先跑到那边。”孩子就会产生斗志往前跑。这些都是生存本能产生了想竞争的特性后,进一步引发的反应。此外,儿童虽然不喜欢填鸭式地硬塞太多知识,对于学一点点新东西却会觉得开心,这就是因为求知本能产生了想要模仿、想自己做一些事的特性。 要锻炼脑神经细胞的本能,就要善用这类“想要”的特性,妈妈在成为同伴的同时,也累积一起“竞争”或是“多了解一点”的体验。 0岁~3岁这个阶段不用要求成果,不要想着孩子有没有会做很多事?或是有没有比别人强?重要的是让孩子能抱着愉快的心情对话,并且经常夸奖孩子。 二、3岁~7岁:戒除大脑坏习惯 “待会再做”这句话代表的是“并不想做”的心情。换句话说,老爱讲“等一下“的小孩,大脑没办法培养主动想做的心情,就不会启动自我酬偿系统;自我酬偿系统不作用,思考力和记忆力自然无法充分发挥,加上没有贯彻到底的企图心,最后会变成一事无成的脑袋。 当孩子说出“等一下”时,先想想为什么孩子不想马上去做。若是因为有其他想做的事,比方说:因为正在打电玩,所以听到要收拾房间就回答“待会再做”,这种状况下,可以问孩子:“现在赶快收拾,吃完饭就可以尽情打电动,你觉得先做哪件事比较好呢?”这种因应方式就是促进自我酬偿系统作用启动,让孩子主动说出:“我现在先整理。” 此外,如果孩子本来就不喜欢整理房间,不妨花点心思设计出类似比赛的方式,和孩子同乐,以去除“讨厌”这种情绪为先决条件。总之,请仔细观察孩子,并且妥善引导,别让孩子养成凡事都要“等一下”的拖延习惯。 3岁~7岁适度进行“修剪”,彻底打好脑神经传导回路网的基础非常重要,这并不是教授知识与技巧的时期。这个阶段要把目标放在扎稳基础,打造念书和运动都能兼顾的大脑,将心力放在改掉影响锻炼大脑功能、本能及心的“脑部坏习惯”。 三、7岁~10岁:培养大脑的主动好习惯 7岁~10岁之后,是适合真正进入学习的阶段。不过从锻炼大脑潜能的角度来说,有一点是父母亲务必要注意的,那就是绝对不要总对孩子说“快去念书”这种话。 这个时期儿童的大脑,属于接受越多父母的指示、命令,表现就会变得越差,因此具有丰富人生经验的大人,必须妥善指引一条明路,而主要关键就是“丢出好的问题”。建议在这种状况下可以利用好的问题,将“要这样做才对!”的命令改成选择题,以“你想要怎么做呢?”来询问,让孩子能自己选择。 比方说,如果孩子不擅长自然科,父母光说“自然科要多用功一点!”或是“有不懂的地方就问老师啊”,这样还是没办法激发孩子的动力。不如改用这种方式:“妈妈小时候也很怕自然科呢!不过,我只要一有不懂的地方就去问老师,几次下来之后,自然科就成了我的拿手科目。那你自己接下来想怎么办呢?” 话说到这里后,明白地把答案说给孩子听也无所谓。或者可提出两种方式,问孩子“你想选哪一种?”重要的是让孩子自己说出“我也要这样!”“我会这么做!”如果想让孩子也思考解决方法,就说:“说不定还有更好的方法,先想一想,明天再说吧!你是妈妈的小孩,一定想得出好办法。”试着用这种提议来激发孩子的自尊心。等到孩子努力想出来之后,别忘了大力称赞:“真不愧是妈妈的小孩!”借由这种方式养成孩子自我学习的好习惯,才能算培育出真正的好头脑。 7岁~10岁之后的大脑潜能锻炼重点,在于运用自我酬偿系统的功能,要提升自我酬偿系统的功能,妥善引导孩子的关键,就是“丢出好的问题”。 图来自:pixabay.com

Read more

让孩子乖乖听话的秘诀:只讲一次

网友的孩子因为玩玩具或是看电视而耽误了睡觉、吃饭、写作业的时间,无论怎么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唠叨,甚至是发火都没有用,很是头疼。后来网友用了以下的方法,孩子乖乖听话了。 第一步:停止正在做的事情,站在孩子面前看着他 我们要站在孩子面前,看着他,让他们知道我们不是开玩笑,我们很认真很严肃,孩子必须重视。 第二步:等,一直等到孩子停下手中的事情看着你 父母要用和善的眼光和语言和孩子交流,并表现出对他所做的事情很有兴趣,和他一起探讨他正投入的事情,对他所取得的成果表示赞赏。这样,孩子会很乐意和你交流,并会很认真地倾听你接下来说的话。 第三步:把要求简单清楚地讲给孩子听,只讲一次 在表述我们家长的要求时,尽量表意清楚,简洁明了,而且只讲一次。如果太罗嗦,孩子会没有耐心。 第四步:让孩子准确完整地重复你的要求 让孩子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说出他应该做什么,什么时候做,在什么地方做,如何做。此时此刻,他已经听进去了你的话,也就没理由无视了。 如果到了这一步,孩子依然不听话,那就继续第五步吧。 第五步:站着,等他,一直等 家长不必恼怒,也不必催促,就这么在孩子面前微笑地和善地站着,等着,一直等到孩子起身去做应该做的事情。等待是一个很有效的办法,一方面证明你是认真的,另一方面还可以锻炼你和孩子的耐心。 第六步:不要忘了赞扬孩子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每做出一点正确的改变,每朝着正确的方向迈出一小步,你都要表扬他。 另外,有些家长抱怨孩子写作业拖拖拉拉,每天都要熬夜才能写完作业,不管怎样批评教育都纠正不了这一毛病。家长也要反省自己,原来是家长为了让孩子学多点,给孩子另外布置了作业,所以孩子就拖到上床睡觉时间才做完学校的作业,这样就不用再写家长另外布置的作业了。 有些家长反映孩子沉迷于网络游戏中,经常手机不离手或者在电脑前一坐就是几个小时,如果强制禁止孩子玩游戏,他就会哭闹不止。那么,您要明确表示不会因为孩子的哭闹就会妥协,并且坚决的告诉孩子什么不能做。另外,您也可以和孩子的老师沟通,共同帮助孩子远离游戏。

Read more

请为你的父母骄傲

长期以来,父母都为我而骄傲。小的时候,我的成绩好、长得又漂亮,父母带我出去,总能收获一大片赞扬和羡慕。每当听到别人用惊奇的语气说:“啊,老吴,这就是你儿子。小家伙长得真不错。读书怎么样?什么,年年都是三好学生?不简单不简单。”这时,父亲就会得意地摸着我的脑袋,佝偻的腰板也骄傲地挺直了,母亲脸上的每一条皱纹也都舒展开来。 后来,上了大学,每个月打电话向父母要生活费都是理直气壮的,因为是我让他们一夜之间有了所谓的知名度。从我收到那张名牌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起,父亲和母亲不再是那个几千人大厂里默默无闻的一分子。提起他们的名字,听的人就会说,噢,知道,他们有个儿子在北京念大学。 后来,我进了一家外资公司工作。虽然只是普通的办事员,但是不时从我嘴里蹦出的MBA、GDP,更让父母看我的眼神里充满了敬畏。别人家的孩子下岗的下岗、失业的失业,自己的儿子挣的却是美金。唉,我的父亲母亲,想不骄傲都难啊! 我俨然成了一家之主。家里有什么事,父母亲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打电话征求我的意见。即使觉得我的意见有不妥之处,也只是小声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待到我用鄙薄的语气说他们老眼光、没见过世面、井底之蛙时,他们就会连声说,听儿子的,听儿子的,他见过世面,比我们有主意呢。 我从来没觉得有什么不妥。我很少在同事面前说到自己的父母。他们那么平凡,甚至只是这个繁华都市里最卑微的底层劳动者。 直到有一天,办公室来了一位新同事。他频频说起自己的母亲,言语之间充满了骄傲。他说母亲很漂亮,母亲很能干,母亲还会唱好听的山歌……我们都知道他来自农村,可是在他的描述中,我们印象中的农村老太太渐渐变了模样,幻化成一个李双双似的美丽的农村妇女。 有一天,同事说请我们去他家吃饭,因为他母亲来了。等见到他母亲,我不禁在心里笑骂,这小子,真会吹牛。他的母亲,是一个又黑又瘦的老太太,像一粒风干了的枣子。见我们去了,讷讷地连招呼也不打就往厨房里躲。 同事把母亲拉出来,挨个儿给她介绍,这是小李,这是王姐。他的母亲很局促地笑着,同事却一直亲热地搂着她,亲热地叫着妈,并且问我们:“我妈是不是很漂亮?我妈炒的菜是不是很好吃?”我们味同嚼蜡,嗯嗯地应着。 同事看出了我们的不以为然。在他母亲洗碗的时候,他对我们说,你们不知道,母亲年纪轻轻就守了寡,农村的日子对一个单身女人来说有多苦呀,可她不靠别人施舍,硬是凭着自己的一双手供我念完了大学。我没听她叫过一声苦,喊过一声累,我为自己拥有这样的母亲而自豪。 我们不约而同地沉默了,或许都在那一瞬间想到了自己的父母,想到了自己对父母那些无理的埋怨——只因为父母不能为自己买房,不能拿钱给自己做生意,也没本事给自己找个好工作。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是父母的骄傲,自己给父母长了脸面,可什么时候,为自己拥有这样的父母而骄傲过? 那个晚上,我没有回自己的屋,而是回了父母的家。参加工作后,我嫌弃父母的房子又脏又乱,光线不好,自己租了房子在外面住。看到我回家,母亲兴奋地要给我做夜宵,父亲则去给我烧洗脚水。 我的眼睛湿润了。年轻浮躁、夸夸其谈的我每天唾沫横飞地指点江山,鄙薄自己年迈的父母,觉得他们理所当然地应该为有我这样“争气”的儿子而骄傲,从来就没有想过,他们是如何认真而努力地生活着。想起来,真正浅薄的是我。我是父母的骄傲,父母不也是我的骄傲吗? 文/梧桐 图来自:google.com

Read more

好父母教育孩子秘籍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一个好的父母不一定有一个好的孩子,但一个好孩子背后一定有一个在精神上富有的好父母。他们可能给不了孩子富裕的生活,给他们买精美的学习生活用品,但当孩子感到迷茫,遇到挫折时,他们一定是引路人。 方法/步骤 良好的沟通。不要把自己的孩子当成一个什么都不懂得小孩子,即使他年纪真的很小,但也有自己的思想,作为家长,要及时有效的和孩子沟通,聆听他们内心的想法,从而展开后续的一系列教育。 2. 尊重孩子。孩子是父母生的,没错。可孩子一旦脱离父母的身体,她就是一个**的个体,作为家长,不应该把孩子当成自己的附属品,应该给予他们充分的尊重,尊重他们的选择。 3. 有些事引导但不干涉。因为孩子是**的且有思想的,所以势必会在很多事情的看法上与家长产生分歧。这时候,家长要做的,不是极力干涉,而是引导(只要不是道德和法律不允许的事情就不要严厉干涉。),否则孩子以后会后悔的。 4. 做他们的朋友,而不是父母。不要总觉得自己高高在上,在孩子面前,活的轻松一点。和他们做朋友,不偷看他们的日记,而是和他们互相诉说自己的心事。这样,长久下去孩子才会信任你,你才可以及时知道你想知道的信息。 5. 永远积极阳光。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但是你不要把这种负面情绪带回家,影响家里人的情绪。在孩子面前,父母是他们的避风港,他们的心里不快还等着和你倾诉呢,结果你们自己就抱怨个不停。孩子就更觉的世界不美丽了。 6. 最重要的除了沟通就是理解了。当孩子做了什么你觉得出格的事情,不要只想着责骂。自己先在房间想想你在那个年纪遇到这种情况是什么原因,对你现在有什么影响。以及推人,给予充分理解。 7. 某些事情合理引导。中国教育改革了很久,但对于某些事情还是很保守。比如性,你要适当的和孩子解释,而不是一味回避,遮掩。孩子的好奇心得不到满足只能自己去发现了…… 8. 不溺爱,不娇宠。爱孩子,每个父母的心声。可现在有多少父母一味宠溺,孩子很大了却连个衣服都不会洗,这种毫无生活能力的孩子,是残缺的。在这个社会上是很难生存的。 9. 与自然做朋友。不要只让孩子关在房间里学习,多出去走走,父母没时间可以跟旅游团,总之多让孩子出去走走,对他们的生活和眼界以及情操的陶冶和提升,有可能是你想不到的。 把好资讯分享出去,造就更多好父母~ 图/pixabay.com

Read more

你那么平凡,凭什么孩子非得完美

[01] 最近,有一则新闻是,一男孩高考后自杀,他在社交网络的遗言里写:考98分被骂、吃饭打嗝一耳屎打过来、夹菜姿势不对一耳屎打过来…他觉得自己已经毁了,感觉不到父母的爱,分离时不会有不舍。这个孩子曾经发过两条文字,一条是 “我真的要自杀”,还有一条是 “如果给我一次重来的机会,算了,我不想重来,我宁愿从来没有在这个世界上出现过。” 你那么平凡,凭什么孩子非得完美 新闻当然是真事。一时间,所有的矛盾都指向家庭教育,而我也想起一句话:以爱之名爱着,却以爱之名伤害。 人类的血脉亲情之深,是一种细密又抽象的联系。浓重的家庭观念让许多人绑在一起。在一代代中,许多人读书、工作、成才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而是为了父母的体面,或者光耀门楣,甚至于把整个家族的荣辱盛衰放在身上。而许多父母也理所当然地认为,我养你长大,你要活成我满意的样子,你要为我争光才是。 这样的心理预设从一开始就是有问题的:一、把孩子没有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看待;二、把孩子当作另一个预想中完美的自己看待。 换言之,如果孩子一旦偏离了父母的预期,那么父母很容易觉得自己的人生失去了定向。 [02] 我记得学生时代,隔壁班的有一名家长是出了名的严厉。每次她只要出现在走廊上,那么她的孩子必定是这次考试不够理想。而她所谓的不够理想,往往是没有达到他的预定目标,全班前五。 其实,那个男生成绩非常好。 学生时代,有两类人是有可能取得好成绩的,一类是学霸,他们不需要特别努力,但依然领跑。只能说,这是天赋。另一类,就是学习刻苦的人。这类人往往会用尽自己所有的勤奋,但也未必能真的与学霸比肩。是,“学霸” 这样的生物,从来不是努力就可以了。他是第二类。他异常懂事,刻苦用功,连活动课也很少到操场上玩耍,早上第一个到教室朗读课文,中午吃完饭就做练习题。 他母亲应该是个工人,每次成绩没有达到预期,第二天中午就穿着工服来学校。灰尘铺满了她的脸,她不停地和老师交谈着什么,旁边站着她的儿子,低着头,一副做错事的样子,一副认错的样子。 有一次路过,正好听到她母亲在和老师说,“他这个人真的太不争气了,我天天加班,那么辛辛苦苦,都是为了他。” 老师一直在劝她,至于说了什么,我也忘记了。 其实,许多天里,我每次见到他,他都紧锁眉头,好像压着千斤重担,正在匍匐前行。 [03] 家长很容易犯一个错,就是不承认也不允许孩子的平凡,好像一定要出人头地,才是预期的完美。而这样的过度期望,更容易出现在一些自己不甘于平凡,又平凡得一塌糊涂的家长身上,他们这一生成功的赌注都下在了孩子身上,让孩子的成功给自己的未来带来期望。 两年前,发生了一件 “父亲吊打女儿致死” 的事件,男子是一名单位的保安,一个月三千元左右,平时还帮手学校的水电修理,以此来赚点外快,补贴家用。新闻里这样描述,“张师傅和妻子都吃了没文化的亏,因此对女儿们的学习特别上心。夜里8点多,小莉在家写作业,张师傅正好走过她跟前,发现女儿竟然在抄作业!这让他瞬间火冒三丈:自己和妻子省吃俭用供女儿读书,她却如此不争气”,于是就拖到车棚里殴打。 这是一个极端事件。孩子抄作业固然有错,但惩罚的方式,往往是一个家长心理的体现。越自卑,越凶悍,越凶悍,越极端。 我们要允许孩子犯错,就像允许你自己犯错一样。你那么平凡,为什么你的孩子非得完美!

Read more

孩子的缺点,一定要指出来吗(深度好文)

有一天,一位妈妈和我讨论孩子写作业慢的问题。 她的孩子因为作业写得慢,经常被老师留,家里人都很在意这件事,为孩子的书写速度着急。孩子自己也为此感到难堪,有时候她明明是被留下来写作业,却掩饰说是留下来帮同学的忙或者是记作业。 我问这个妈妈:“被老师留下来写作业这件事,你们家长一定要如此关注吗?”这个妈妈回答:“只有让她意识到错误,她才会改啊!” 让孩子意识到错误,她才能改正错误,这应该是绝大多数人的观点。那么,是否有另外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呢? 其实,“慢”并不是“错误”,甚至也不能算是一种缺点,因为有个别孩子的特质就是比较慢,他们只是需要比一般孩子更多一些时间练习和适应罢了。 我顺着这位妈妈的思路追问她:“好,就像你所说的,你已经多次让她意识到自己‘错’了,那么改的效果如何呢?”很显然,这正是她所苦恼的地方。 我说:“假设我们发现孩子慢,但从来没告诉她,而是设法肯定她、调动她的积极性,让她不知不觉变快,是否更好呢?” 如果我们总是告诉孩子慢,她也总是关注这个“错误”,并不断发现慢的证据,孩子就会确信自己是个“慢小孩”。如果家长和老师总是注意这个缺点,总是批评她,就进一步强化了这个论断。 为什么孩子往往知道问题所在却“屡教不改”呢? 因为频繁的提醒和批评让她深深地相信:我就是这样慢!孩子已经接纳了“慢小孩”这个标签,不相信自己能快,完全失去了改变自己的心理动力。就算我们施加压力让孩子变快了,但她心中的自我形象,还停留在“慢小孩”的阶段。 这个妈妈说了一个细节:“孩子在抄句子的时候,我和她爸爸都提醒她:‘一句话一句话地抄,别一个字一个字地抄!这样太慢了!’她虽然照办了,但是很不高兴。” 我建议她用商量的语气对孩子说话:“你一个字一个字地抄也是可以的,不过,妈妈还知道一种更快的方法,你愿意试试吗?” 如果孩子愿意尝试,一定会发现这样更快。如果不愿意,我们尊重孩子的选择:“今天还是用你的方法,妈妈帮你记时间,看你平均一分钟抄几个字。明天咱们再试试另外一种方法,看看一分钟抄多少字,然后选一个你喜欢的办法。” 我们也可以设想另外一种可能: 我们仍然是关注孩子写作业的速度,但在她写作业的时候,不给她一点压力,不去催促她。假若某一天她完成得非常快,家人可以积极地肯定她。 孩子并不会觉得快是多么难以企及的目标,此时她更关注自己的成就感,并且,她会从中总结经验,比如写的时候尽量做到专注,或者一眼多看几个字。 家人也可以叫她分享经验,这样她会有意识的总结方法,也许会用到下次作业中,这样会渐渐形成良性的循环。 表象是写作业慢,深层次的原因是尊重和接纳。 孩子具有与大人一样的最基本的需求——被尊重。每个孩子的特质不同,当你的孩子出现和其他孩子不同、貌似缺点的问题时,不要一味地谴责,多给孩子时间和空间,尊重孩子的心理感受,叫他有力量和动力自己慢慢修正问题。 这也让我想起另外一件事。 春节的时候,4岁的小外甥总是抢着接电话,他拿起听筒扯着嗓子问:“你谁啊?”显得非常不礼貌。不让他接电话,他就哭鼻子。 于是我便问他:“你想接电话是吗?”他说:“嗯。”我用柔和的语气对他说:“接电话不能这么大声地嚷,如果你想接,我教你三句话,你学会了,家里所有的电话都由你来接,好吗?” 小外甥很懂事地点点头,我教他的三句话分别是:你好。你找谁呀?你等一下,我去叫他。考虑到小外甥才4岁,我教他的话,尽量通俗好记,没用“请问”“稍等”这些词。小外甥重复了一遍,我们便放心地让他接电话了。 开始的几次,我比较留心,他做得很好,我就肯定他:“打电话的人一定在想,这是谁家的小孩儿呀,这么懂礼貌!”小外甥虽然没说什么,但明显很受用,接电话的热情更高了,变成了极其敬业的接线生。 所以,只要方法对路,改变孩子的行为没有那么困难。

Read more

孩子睡觉有这3个小动作千万要重视!越早看到越好

1、易出汗 孩子在睡眠中出汗是常见的,不少家长有些担心,是缺钙还是其他原因?其实晚上睡觉易出汗原因有生理性的,也有病理性的。 生理性出汗 生理性出汗,是指孩子发育良好,身体健康,无任何疾病,只是在睡眠中出汗。多见于头和颈部,常在入睡后半小时内发生,1小时左右就不再出汗了。 这时候,妈妈们要看看是不是自己的一些不科学的做法引起的。妈妈们往往习惯于以自己的主观感觉来决定孩子的最佳环境温度,喜欢给宝宝多盖被,捂得严严实实。 殊不知,孩子和大人的身体机制是不同的。孩子因为大脑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又处于生长发育时期,机体的代谢非常旺盛,再加上过热的刺激,只有通过出汗,以蒸发体内的热量,来调节正常的体温。 病理性出汗 病理性出汗是在孩子安静状态下出现的,如佝偻病的出汗,表现为入睡后的前半夜,头部明显出汗。 由于枕部受汗液刺激,婴儿经常在睡觉时摇头与枕头摩擦,结果造成枕部头发稀疏、脱落,形成典型的枕部环状脱发,医学上称之为“枕秃”,是婴儿佝偻病的早期表现,只要及时补充维生素D和钙,佝偻病就可以得到控制,出汗也就会自止。 2、打呼噜 有的妈妈发现,自己家孩子睡觉会打呼噜,很多妈妈会认为是白天玩累了的缘故。难道真的是因为累了才会打呼噜吗?睡姿、疾病、肥胖等都可能是诱发宝宝呼噜的因素。 睡姿问题 孩子如果经常选择仰卧姿势睡觉,也会打呼噜。因为仰卧会引起舌根后坠,从而造成孩子咽腔狭窄 ,这样孩子就会不自觉的打呼噜。 建议:这种情况,只要纠正孩子的睡姿就可以了。正确的睡姿应该是侧卧。因为与仰卧位相比,侧睡可以减少舌根后坠,减轻打呼噜的症状。 妈妈可以在孩子睡衣背侧上方缝一个软软的“小棉包”,有利于控制睡眠姿势,减少仰睡的机会。另外,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避免外界刺激,也可以减轻孩子打呼噜的症状。 疾病 扁桃体、腺样体在幼儿期发育很快,扁桃体、腺样体肥大是儿童时期特有的疾病。当气温变化较大、孩子营养不良时,就会造成抵抗力下降或上呼吸道感染,进而引起炎症累及扁桃体、腺样体而引起进一步肿大,堵塞后鼻孔及口咽部,导致气道不通畅而出现打呼噜。 建议:饮食要营养均衡,根据天气变化,及时给孩子增添衣物。一旦发现孩子感冒发烧,及时就医,切不可耽搁。 肥胖 孩子过度肥胖,口咽部脂肪垫会增厚,随着重力作用,睡眠时喉头及舌后空间变窄,脂肪垫堆积加重了气道空间变窄,从而引起打呼噜现象。 建议: 孩子一旦出现体重超标,一定要严格控制,不要等到事态发展要很严重的地步,才想起来让孩子减肥。肥胖不仅影响孩子的形象,也会造成身体上的一些疾病,除了打呼噜还会出现儿童糖尿病等疾病。 3、磨牙 有些小孩子夜间睡觉的时候总是磨牙,小牙齿磨得咯咯响。那么小儿磨牙到底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呢?

Read more

妈妈们亲测有效的哄睡宝宝的方法

哄睡宝宝,绝对是育儿话题上最难也最简单的问题,“最难”是因为一百个妈妈会碰到一百种宝宝睡眠问题,“最简单”是因为每个妈妈都有自己独特的哄睡方式。 你要是真不会,看看这些妈妈分享亲测之后的秘籍吧! 1. 敲床板法 这几天夜里哼唧眼看要哭大时,边唱边咚咚咚用力敲床板,居然渐渐不吱声自己又睡了,多次验证有效。 2. 揉塑料袋法 睡觉中途醒了小哭,嘘、拍不管用,想起塑料袋也似乎可以,揉它,马上有效,不哭不闹瞪眼看,平静后放旁边,自己睡着了。 3. 戴铃铛拍睡法 姥姥就是拍的时候手上带着个摇铃,一边拍一边有摇铃的声响,很快就睡了。 4. 听音乐法 刚开始哭的时候,还可以试试打开宝宝喜欢的,熟悉的音乐。节奏感强一些的,相对来说更容易吸引宝宝。 5. 玩偶催眠法 3个多月,我在小床两边各放一个玩偶,作为她的安慰物而不是道具,她看着玩具渐渐眼睛失神就睡着了,她还喜欢看着我一页页翻书来入睡。 6. 广播体操催眠法 我家宝贝,比较喜欢看我做广播体操,把他放小床上,我站在床边做各种肢体运动,他有时看着看着就闭眼睡过去了。 7. 人工手动催眠法 外婆在床上哄睡时,如果宝宝哭大了,一只手摸手臂和大腿,顺带固定住。另一只手利用哄睡神器吸引注意力,比如:海马。往上提海马,让宝宝睁眼看见,再将海马往下,放到宝宝脚附近,让他眼睛眯起来看。如此往上往下,快睡着了,就不要再抬起海马。 8. 看脚下大法

Read more

别断了让孩子通往高贵的路

选房子时,因为孩子比较小,我更愿意选择有儿童游乐区的小区,有滑梯、跷跷板等设施,万一不能带孩子出去玩,小区里也能撒撒欢儿。所以,每次经纪人带我看完房,我都会小区里溜达一圈,待的时间最长的就是游乐区,一是可以和小区的人聊聊天,了解了解物业、小区安全等情况;二是感觉一下小区的整体氛围。 游乐区除了本小区居民,也有其他地方的居民带着孩子过来玩。有一次,遇到一个奶奶带着小孙女玩滑梯,那个小姑娘看起来三四岁的样子,看到别的小朋友从带门禁的单元门里出来,很向往地说:“奶奶奶奶,我也想住刷卡、有大花园、能玩沙子、钻洞洞的房子!” 奶奶听到这话,不假思索开启唐僧模式:“哎呀我的祖宗,这房子哪是咱们住得起的,就你爸你妈那点工资,一辈子不吃不喝也买不起北京的一套房子啊,能供你上幼儿园已经不错了……” 小女孩很失望,已经有自尊心的她看了看四周,眼圈红了,撇撇嘴想哭但没哭出来。她在滑梯上待了大概几十秒,滑下来后跟奶奶说:“咱们走吧。” 那一瞬间,我很心疼那个小姑娘,天真无邪的她,怀揣美好的梦想,希望自己也成为住在新房子里的小公主,却被奶奶当头棒喝,生生切断了向往。我多希望奶奶说出口的是:“行,回去跟爸爸妈妈说让他们努力工作,争取咱们早点住在这样的好房子里。”如此,既呵护了孩子的美好,又在她心里种植了努力就有可能实现愿望的种子。 生活中最常听见的、让孩子无比沮丧的话,就是这些吧—— 我们哪儿买的起;我们哪儿吃得起;我们怎么能和他们家比呢;你就不应该想要这东西,知道这要花掉你爸妈的多少工资吗…… 它们似一把把利剑,让孩子不敢提出自己的要求,扼杀了孩子对未来的期待,将他们禁锢于眼前的一粥一饭。 有人或许会说,美好是用钱堆起来的,没有钱,谈什么美好? ♥ ♥ ♥ ♥ ♥ ♥ ♥ ♥ ♥ ♥ ♥ 讲真,美好还真不一定和钱相关。 过年前置办年货,超市里的车厘子普通的也要七八十块一斤,对于一般的中国家庭来说都是比较奢侈的水果。我们一家三口经过车厘子的货架时,一个小男孩儿正腻在那里不走,他不哭不闹,只是对着旁边的一对夫妻重复:“爸爸妈妈,我还从来没吃过这种水果呢。” 夫妻俩对视一眼,有点为难。但犹豫了片刻,爸爸深呼吸一下说:“没吃过咱就买两斤尝尝,爸爸申请初二值一天班,就能买五六斤了呢!” 转过头,爸爸就把一包称好的牛肉放回柜台,妈妈小声嘀咕:“那可是你最喜欢的酱牛肉!”爸爸的回答很是让我触动:“我少吃一口没事儿,也不是没吃过。孩子得多见识见识,他吃过了可能觉得也就是那么回事儿,也许更喜欢吃了,但咱不能断了他想尝尝的念头是不是?” 这位爸爸口中“想尝尝的念头”,就是孩子对一种事物或者一种生活的向往,这种向往很大程度上是让生活更美好的原动力。 ♥ ♥ ♥ ♥ ♥ ♥ ♥ ♥ ♥ ♥ ♥ 上中学时,姐姐家邻居是一个租户,租户的老公不知道什么原因坐牢了,租户一个人带着两个孩子在县城读书,老大读二年级,老二读学前班,没有老人帮忙,里里外外都是租户一个人。 且不说老公坐牢这件事,单说一个人照顾两个孩子,每天就累得不行。但租户脸上每天都挂着灿烂的笑容,每周末都带着俩孩子去吃一顿馆子。两个孩子的性格也很好,有人心存恶意逗他们,问为什么爸爸整天不在家。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我爸爸南方赚钱去了!” 两年后租户的老公回家,全家一起搬往南方家。临走给姐姐道别,一是谢谢这几年姐姐对她的照顾,二是问问姐姐需不需要她家的一些家具。姐姐问她为什么要背井离乡,她笑笑说:“孩子还小,不能让他们太早因为大人的事受欺负,我家老大一直说长大当警察,万一谁说点啥不好听的,孩子心里多难受?” 虽然后来一直没和这个邻居联系,但有这样一位把一手烂牌也能打出花来的好妈妈,他们的日子保准不会差。 ♥ ♥ ♥ ♥ ♥ ♥ ♥ ♥ ♥ ♥ ♥ 小时候,对于美好的东西,我生活的那个小村庄是排斥的,起码表面上是排斥的。 谁家女儿烫烫头发、穿穿高跟鞋,就会被人指指点点说“洋性”,贬意词,意思是臭美。过份点的还会道德绑架,嘀咕人家的爸妈还穿打补丁的衣服呢,小辈倒先作起来。 从小到大,我接受的都是女孩子爱美一定影响学习的思想,所以大学毕业我才开始留长发。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觉得自己“不应该、不配拥有美好的事物”:衣服只看打折的,长时间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风格;吃的只要能果腹就行,餐厅的环境无关紧要;家里的东西只追求有用,用坏了才扔…… 这种“不配拥有美好”的心态,接触了几位讲究生活质量的朋友才慢慢转变。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