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易毁掉孩子的七种爸爸,有你吗?

一、出轨的爸爸 一位到结婚的女孩说:我爸爸有外遇时她在读高中,她目睹了爸爸和妈妈不休的争吵,现在,她该是结婚的年龄了,可是,她不肯结婚。她说男人不过是父亲那个样子,天下乌鸦一般黑。现今社会现象,男方女方出轨已不是稀奇事,有时为了孩子在维系着整个家,千年修得同床枕,不要轻易说离婚。但如果真没的感情到不如离婚,起码是一个短痛,但离婚后必须对小孩负责,这样她起码成长过程是正常的。 二、暴躁的父亲 动不动就打,动不动就骂。6岁以下的小孩有这样的爸爸,肯定会变得越来越不活沷,越不越不说话,孩子不是说完全不能打,触范了原则就应该打,如小孩玩电、玩火、偷东西,这类会伤到生命和影响一辈子的事就应该狠狠打一次。但打小孩子绝对不能打伤孩子,也不能经常打,打就要打一次让孩子怕一次,而且要打得有理。 孩子的心理是很脆弱的,父母是他最信赖的人,被最信赖的人施以了最残酷的对待你说孩子的心理上没有创伤么?所以千万不能什么事都打,以后要是觉得孩子管起来不听话,只要不是原则上的事,不要用暴力对待,试试冷处理,把他一个人放在那里,所有人都不理他,这样他同样会知道是错了。 三、吸烟的爸爸 当你点燃一支香烟时,是否想过香烟燃烧之后会产生3000多种化合物,其中大多数都是对身体健康有害的,如焦油、尼古丁、一氧化碳、吡啶等,这些物质对胎儿及小宝宝的影响不可忽视。爸爸吸烟获得的快乐是以牺牲宝宝的健康为代价的,不知不觉中,宝宝就成了二手烟民。 爸爸吸烟会诱发孩子的厌食、让孩子易发哮喘、增加宝宝下呼吸道感染的机会、影响智力发育,生活在烟雾缭绕的家庭环境中,还会增加宝宝患急性或慢性中耳炎的可能性。 四、溺爱的爸爸 一般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都会把孩子宠为“小皇上”,这时爸爸再溺爱,孩子就会变得无法无天,一些家长经常会给孩子一些特殊的待遇,让孩子在家中高人一等,什么都是孩子先,也轻易就满足孩子的物质要求,让孩子生活懒散,根本不需要孩子做任何家务。有时不袒护孩子,给孩子零用钱时出手大方。在这样溺爱下长大的孩子能有上进心吗?能独立生活吗?能为他人着想吗?将来能成才吗? 五、爱游戏的爸爸 爸爸爱玩游戏,直接影响的是孩子,孩子本来天生就对游戏无抵抗力,爸爸玩得起劲,孩子能不学?游戏对孩子的伤害有多大,想必不用说了吧。 六、打呼噜的爸爸 特别是新生儿,爸爸的呼噜声会影响宝宝的睡眠质量,一般建议2岁以下的宝宝与打呼噜的爸爸分开睡。3岁以上的小孩一般呼上半个月的呼噜声也就习惯了。 七、永远缺席的爸爸 家长会、运动会、接送永远不出现,这会让孩子感觉很没面子,会慢慢的没了自信。再忙的爸爸也要适当的陪陪孩子,周末也不要只工作,陪孩子做做手工、看看电影、做个饭给孩子吃,相信对他的成长会有很大的帮助。 图来自:pexels.com

Read more

做好这5件事,再也不怕没时间陪孩子了

好友M在微信上发来一连串语音,对是否辞职回家陪孩子纠结不已: “我俩工作都忙,只有早起和睡前能陪孩子一会儿。我特想辞职,但孩儿他爹收入不高,我辞职生活质量肯定受影响。现在小妞快两岁了,每天我上班前她都会大哭一场。想想孩子最需要陪伴的时候我不在她身边,都忍不住想哭……” M的感受我很能理解。 喆同学小时候,我白天上班,也曾有过这样的焦虑。大家都知道“陪伴是最好的爱”,知道缺乏陪伴的孩子可能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看到别的妈妈用很多时间陪孩子,就忍不住为自己的“不称职”感到内疚。 但是,全职在家就能给孩子最好的陪伴吗?孩子需要的陪伴什么样? 陪伴效果和时间长短不成正比 和很多父母一样,我也曾以为只要多待在孩子身边就好。 刚辞职时,喆同学刚上缓适班不久。有段时间他身体不舒服没去早教中心,我一边照顾他一边处理家务,还要构思和写推文,有点忙乱不堪。喆同学并没有因为我整天在家而更快乐,相反,他变得动不动就发脾气,每天不哭闹几场不算完。 那段时间,我对自己很失望,也开始反思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直到某天,我一边抱着笔记本敲字,一边敷衍地回答他的问题,他突然爆发了,把玩具全部扔到地上,气鼓鼓地跑到我面前拍打电脑。 我火了,问他要干什么,他放声大哭:“我不要妈妈工作!我想要妈妈陪着我!” “妈妈每天都在家啊,不是吗?” “可是……可是我想让妈妈也看着我……” 看着哭成泪人儿的小孩儿,我一下明白了自己的错误——我确实24小时在他身边,但却一直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想着这件事没做那件事没做,极少全神贯注地倾听他的需求。 类似的事,我曾经写过。那会儿我还没辞职,为了陪孩子,专门设置了陪伴的时间段。 这个习惯,辞职后渐渐没了,因为我自认为“每天都有大把时间在陪孩子”。 那次事件后,我开始认真规划每天的事务:孩子在家时,上午、下午、晚上都留出一段专门陪孩子的时间。在这些时间段,我认真看着他,感受他做成一件事的成就感,及时送上鼓励;也感受他某件事没做好时的小沮丧,适时给予安慰。做家务时,我会根据他的需求,适当邀请他跟我一起,让他做些擦桌子、把废纸扔进垃圾桶这样简单的工作。 效果立竿见影,他情绪明显好转,就算我临时有事处理,需要他独处,他也能自己玩耍而不老来打扰我了。 对于“父母给的照顾、陪伴同孩子日后情绪和认知能力发展发展之间的关系”,美国的儿童心理专家曾历时数十年进行跟踪研究,发现“真正影响孩子性格与行为的并不是父母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有多长,而是父母是否了解孩子的需求,是否能对孩子的需求给予恰当回应。” 即“陪伴孩子”的重点,不在于陪伴的时间是不是够多,而在于陪伴效果是不是够好。 所以,职场妈妈不必为陪孩子的时间不多而焦虑,我们要做的是提高陪伴质量,在有限的陪伴中和孩子更积极有效地互动。 给孩子高质量陪伴,做好这5件事 琴是我小时候的邻居。她爸是镇中学老师,早上有早自习,晚上有晚自习,在家时间很少;妈妈是卫生所的医生,常常临时出诊。记忆里,琴经常因为家里没人照看而待在我家,等父母来接。 但琴却是个很阳光的女儿,只要父母在家,总能听到她家有笑声传来,还伴随着欢呼声,我知道那是他们一家三口在玩有趣的游戏。琴的性格也很好,无论何时总能表现得落落大方,自信得体。 另外,琴的父母每隔一两周就会带琴外出,有时一起坐车去县城,有时是骑自行车到附近的景点转。每次看琴穿得漂漂亮亮,拉着爸爸妈妈的手出去玩,我心里别提多羡慕了。 现在,我终于明白,琴的父母给予孩子的就是育儿专家常说的高质量陪伴——它不一定需要很长时间,却能最大限度让父母和子女建立美好的亲密关系,帮孩子建立起自尊、自信和强大的安全感。

Read more

让孩子脱颖而出的20个秘诀

作为父母的我们只有提前调整心态,孩子才能更好地开始新的学期。而我们所说的脱颖而出,并非单纯指学习上的进步,更多的是让孩子拥有幸福的人生,作为父母的你,是否也掌握了这些秘诀? 1、宽容而温暖地包容孩子 就算孩子犯了错,也要用宽容的心原谅他,用温暖的话包容他。孩子确信得到父母的承认和爱时,才会自己有信心,运气才会发芽。 2、拥有具有信念的教育哲学 害怕孩子落在别人后面,强迫孩子学习不愿学的知识,会削弱孩子的意志。寻找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最重要,找到了就要坚持下去。 3、帮助孩子拥有梦想 父母要帮助孩子拥有具体的未来梦想。孩子拥有了梦想,要引导他们相信这个梦想能实现,这种行动就会赋予孩子进行自我开发的积极”动机”。 4、信任孩子 不管孩子拥有怎样的梦想,都要暂时相信孩子能实现这个梦想,母亲不断鼓励孩子的过程中,孩子就会被成长的好运气包围。 5、引导孩子拥有具体的梦想 有了梦想,就帮助他们对这个梦想有一个具体的勾画,围绕这个梦想启发他的具体行动。不要给孩子留下强迫印象。 6、母亲是学习的辅助者 如果想让孩子走运,母亲首先要以身作则。与孩子一同读书,拥有可以与孩子共享的经验。 7、忍耐是最基本的内容 不要唠叨,让孩子做这个做那个,要为孩子创造能够自觉变化的环境,开心地等待他的变化。就算偶尔孩子做一些不合心意的事,也不妨放任他一次。 8、做话语祝福的传达者 母亲要成为给孩子传达祝福的人。接受”话语祝福”长大的孩子会拥有比别人更多的机会。机会往往与运气联系在一起。 9、让孩子有目的地旅行 旅行是很好的教育方式。通过旅行孩子能培养自立能力、忍耐力和挑战精神。 10、让孩子独自判断 让孩子独自判断眼前直面的情况是最好的训练。就算无法相信,也要认可孩子自己的决定并鼓励他们。 11、让孩子承受一定的痛苦 孩子感到痛苦时,想去扶他们的父母的心情都是一样的。但是父母不能代替孩子走他们的人生路。告诉孩子人生是独自决定的。 12、眼界放开 树立很大的梦想,让孩子通过梦想独自成长,在广阔的世界成长的过程就能抓住最好运气。

Read more

工作忙,怎样不耽误孩子的教育?17招式等你偷师…

昨天有妈妈朋友找我倾诉,说孩子和自己不亲了。 迫于生活压力,我们为人父母,为了得到更多的报酬和更稳定的工作,经常加班晚归、甚至周末也要上班的可能性很大。 更有甚者,我们会到外地工作,一走就是几个月一整年,把孩子交给老人或者亲戚家来带,做“留守儿童”。而这样做的危害,不仅是孩子不亲了,更容易造成更多家庭教育的缺失,以及更大的连带隐患。 很多父母也知道这样的危害,但仍然用一句话来躲避这个问题: ——我工作忙呀! 可是忙归忙,缺少父母对孩子的陪伴,到底会多孩子的成长造成多大的影响呢? ********** 我有个朋友,女儿叫惠惠。就是由于妈妈工作忙,惠惠由从乡下来的姥姥带,专门只负责惠惠上学和生活上必要的照顾。 可是,姥姥并不知道怎么陪惠惠学习和玩游戏,更谈不上现代的家庭教育。按照姥姥自己的话,“我一个乡下老太太,没文化,能看住孩子别丢就行”。 就这样带了几个月,问题来了。惠惠变得越来越内向,不喜欢参加其他小朋友的游戏,也缺乏对其他人的同理心。 有一次,有个小朋友豆豆想邀请惠惠玩过家家,可惠惠却说:“臭豆豆,晨晨来了,你不会找晨晨玩吗?别喊我!”剩的豆豆愣在那里,不知道哪句话惹了惠惠生气。 另一次,一位小朋友硕硕因为豆豆随便仍在地上的苹果皮而滑到哭了。而当老师问她:“老师刚刚要求果皮放到盘子里,惠惠为什么要乱扔到地上呢?”结果惠惠回答:“那是硕硕自己不小心的。姥姥说让我扔地上,吃完她会扫地。” 而让惠惠妈妈更惊讶和苦恼的是,惠惠刚入学时,见到别人扔在地上的果皮,都是会自己捡起来丢的。 因此,正是因为缺乏父母的陪伴,而让乡下的姥姥带,导致惠惠跟着姥姥也没了幼儿园以外的社交圈。 孩子开始拒绝别人,远离集体,行为习惯也慢慢变得随意而缺乏基本的交友素养与习惯。 不难发现,惠惠妈妈的苦恼,同样是因为平时工作忙缺乏陪伴而引起的——每天几乎除了工作就是睡觉,又何来心思管那么多孩子呢?可是,不去管,又会让孩子更加难以管教而落后于其他小朋友,他们该怎么办呢? 其实,只要家长守住几个基本的原则,并且利用好平时和孩子相处的碎片化时间,这个问题并不难解决: 忙妈妈的基本原则 1.能在白天做完的工作尽量不要带回家 如果晚上加班就牺牲了陪孩子的时间,不仅错过家庭教育的最佳时期,也使您和女儿的亲子关系变得疏远。 孩子会觉得妈妈不爱他了,而这时很多孩子出现成长问题的根源所在。 2.无论如何周末抽出一天不加班 工作是死的,人是活的,只要您愿意,就肯定能留出一天时间来陪孩子。 周末是小朋友最喜欢的日子,可以和爸爸妈妈去海洋馆,去游乐场。 这样,到了周一,每个小朋友都自豪地讲述着昨天和妈妈一起玩的经历。

Read more

孩子,请逼自己优秀,然后骄傲地生活

世界的确是这样,这是世界的真相,你有多优秀,世界就会回报给你多少自由和尊重。 ——伴读君 01 人人都说,这是阶层固化的社会。 作为一名底层女,我曾到一个非常富裕的家庭,给一个念高中的男生做家庭教师,亲见了一件事情,印象深刻。 这个家庭到底有多富裕呢?在我生活的二线城市,也是上层了吧,而且不仅仅富裕,还非常有影响力,所以这个家庭的每一个人,眼睛都是长在头顶的。 但是那天,家里来了一个客人,一名只有20岁的大学生,家里的每一个人都突然变得卑微,如临大敌。 孩子的父亲,原本应该不在家,在公司的,回来了…… 孩子的母亲则一早催促家里的阿姨准备水果和拖鞋,平常这些事情,孩子的母亲是不会亲自过问的……. 孩子的姐姐也翘了班,特地待在家里…… 原本应该由司机去接那位客人,孩子的姐夫居然请缨亲自去,说这样更亲近,路上还可以和那位客人谈一谈。 02 我十分好奇,想一会儿来的,是什么样的人呢?这样大的能量,是不是三头六臂? 终于等到了。 全是失望。以我的目光看,外表就是一个普通的年轻人。不普通的,是他刚刚考入东京大学,而且是最难考的医学部。 一切也就清楚了,我的学生是高中生,念的原本是国际双语学校,家里计划高中毕业就送去日本,在日本参加考试,考日本的大学,这位20岁的年轻人考得这么好,一定有很多经验可以向孩子传授,所以就成了这家眼高于顶的家庭的座上宾。 那一天,我亲眼见到这个大学生多么受欢迎,这个家里的每个人为了请他多为孩子传授一些经验,都竭尽所能。 大学生走的时候,不再是孩子姐夫送,换了孩子的父亲,这个跺跺脚,我们生活的这座城池也会抖一抖的成功人士亲自开车相送。 大学生走完,孩子的妈妈也是累了吧,向我感慨, “你知道这个大学生这么有出息,他爸爸妈妈是做什么的吗?” “不知道。”我当然不知道了。 “他爸爸妈妈,是在市场补鞋的。” 03 多年以后,我一直记得这件事情,这件事情给我的印象这样深刻,以至于我常常想起。 后来我没去那个家庭做家教了,却偶尔去那个市场,见到大学生的父亲,所以知道大学生的一些消息。

Read more

家庭教育方式真的很重要

★宠出来的孩子–危险 ★捧出来的孩子–霸道 ★惯出来的孩子–任性 ★娇出来的孩子–脆弱 ★溺爱出的孩子–依赖 ★哄出来的孩子–虚伪 ★纵容出的孩子–傲慢 ★打出来的孩子–逆反 ★骂出来的孩子–糊涂 ★逼出来的孩子–出格 ★磨出来的孩子–坚强 ★苦出来的孩子–懂事 ★教出来的孩子–传统 ★闯出来的孩子–勇敢 ★搏出来的孩子–成功 ★表扬出的孩子–自信 指责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怨天尤人。 敌意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好斗逞强。 恐惧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畏首畏尾。 怜悯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自怨自艾。 嘲讽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消极退缩。 嫉妒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钩心斗角。 羞辱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心怀内疚。 容忍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必能极富耐性。 孩子是父母的镜子,父母是孩子的榜样。

Read more

孩子,我宁愿你吃点苦

女儿上的是重点中学,开学比普通中学早几天。 晚上,女儿偎在我身边,一副不情愿的样子说:“妈,明天我就要滚回学校了。” 我扭头看着她:“你还不该滚回学校吗?都玩了快五十天了,再玩下去你就傻了。” 女儿噘着嘴不高兴:“我还想去看大海呢,你们也没人陪我去,又得明年了。” 老公正好听到,承诺说:“下周日,爸爸开车带你去,反正又不远,当天就能回来,不耽误学习。孩子嘛,快乐最重要。” 我呵呵了两声:“你就会做老好人,好像女儿不是我亲生的,我比你更希望她快乐。 可是,她现在快乐了,将来呢?” 记得今年春节刚过的时候,我正在上班。敲门进来一位小伙子,还有一位五六十岁的阿姨。 小伙子怯怯地问:“听说咱们公司招一线工人,请问有什么条件吗?” 负责招聘的同事把招聘简章给他看:一线工人要中技以上学历,有从业资格证书。 小伙子在包里翻了半天,只找出一个技工学校的毕业证,没有从业资格证。 同事告诉他这不符合条件,等招学徒时可以再来。 小伙子气馁地看着那位阿姨:“妈,人家说不行。” 那位阿姨堆起满脸笑和我同事解释:“他就是技校毕业的,只是毕业后没有干过技工,也就没拿证。闺女,你看能不能让他算学徒?” 同事回头看我,用眼神请示可否。 我说:“下个月应该就招学徒了,您记一下我们办公室电话,随时打电话来问问,等我们招学徒工再来好吧?” 小伙子一脸不情愿的表情,问他母亲:“妈,怎么办?” 那位阿姨拉着他,说出去一下。 过了一会儿,我的手机响了,是我同学燕子打来的电话。她问我刚才是不是去了一对母子? 我说是。 她“唉”了一声和我唠叨:“那是我姨和我表弟,家里就这一个男孩,宝贝得不得了。上学不好好上,也舍不得管,说孩子开心最重要。” “好容易苦巴苦结上了个技校,毕业后表弟去一个工厂实习,不到一个礼拜就回来了,说太累。我姨就惯着他,让他在家里啃老。” “这不到了该找对象的年龄了,一有人介绍对象人家就问,是干什么工作的。我姨才明白,这么大了该找份工作了,不然就打光棍了。你看看能不能给照顾一下?让他在你们那当个学徒工就行。” 我叹了一口气。 这位想让孩子快乐的母亲,她一心由着孩子的不努力不上进,以为这是为他好,能够让他快乐。他少年时快乐了,可是,成年后呢?

Read more

父母正以这种方式爱自己的孩子

[01] 在小区散步时,我经常遇到一位阿姨。 阿姨白天带小孙子下来玩,晚上就在小区里跳广场舞。后来有一次,我跟她聊天,才得知,阿姨带的是外孙,她的女儿就住在这里。 我问她:“阿姨您跟您女婿合得来吗?” 没想到阿姨却说:“我没跟她们住在一起,我跟她爸爸住在小区里的另外一套小房子里。” “我只有一个女儿,她毕业后就来了这里工作,又结了婚,买了房子在这。我和她爸爸是公务员,去年退休了,在家闲着也没事,就琢磨着能不能来女儿这边,她也想跟我们住一起,就劝我们搬过来住。但是我们想,老人跟年轻人的生活习惯不一样,住在一起容易有矛盾,刚好我们手上也存了点小钱,就干脆在这边买了一套二居室,这样,谁也不打搅谁,平时得空了,就跟他们一起去旅游,倒也蛮好。” 我们小区楼价不到一万,跟珠三角其它地区比起来,不算高。手头有点钱的人家,普遍都有两套房子。但把房子买到女儿小区的父母,好像还真的不多见,大部分的父母都没有这个能力。就算有能力,也巴不得跟子女住在一起,共享天伦之乐。像阿姨两口子这样有能力又懂得体谅孩子的父母,真是太让人感动了。 都说父母对孩子的爱才是纯粹和无条件的,对于父母而言,从知道自己怀孕那一刻起,到十月怀胎,然后合力把孩子抚养成人,到孩子毕业、成家、生孩子,之后又是帮着带孙子,一直到自己变老、死去,爱孩子的那颗心才会停止跳动吧。 古时女人有三从:在家从父、出嫁从夫、老来从子。现在这种观点早已不复存在,但越来越多的“空巢老人”,由于实在是爱子心切,不忍别离,于是选择了“老来随子”。 老实说,我觉得这种爱,情有可原,也无需大惊小怪,一切都出于老人的心意。 [02] 后来跟堂姐聊天,说起这件事时,她居然也说了类似的话:“我有两个女儿,以后她们在哪里工作我就跟着去哪里,在她那边买一套房子,住下来,等我退休了,等她成了家,我就帮着带外孙,得了空就去旅游。” 堂姐今年三十八,是注册会计师,也是一家国企的中层领导。从小到大,她一直是我们家族的骄傲和小辈们学习的榜样。堂姐读的是中专,可别小看了这个学历,在她那时候,中专的录取分数线比重点高中的还要高,能考上中专的,都是学习成绩非常好的学生。 堂姐出来工作后,被分配到一家国企,成了一名月薪只有三百块的基层工作人员。后来堂姐又参加了自考,拿到了本科的学历,又考了注册会计师,然后换了一家更好的单位。几年后,因为工作出色,升上了单位的中层。 在我们的眼里,堂姐刻苦朴素、勤快善良,聪明好学,除了外表土一点,真的找不到什么缺点。她和姐夫结婚多年未育,之后抱养了大女儿,一直视如己出,供书教学,悉心栽培,钢琴绘画等各种培训,别人家小孩有的,她的女儿都有。 讲真,我只是觉得,像堂姐这样的妈妈,最好给我来一打。 堂姐事业有成,有知识有抱负,她之所以老了要把房子买到女儿工作的城市,也不是无所事事无处寄托,大约是出于对女儿那份沉甸甸的爱和不舍吧。 有时觉得,投胎真是一门技术,有些孩子,生下来就能遇到很好的父母,这些父母,由于自身就是一个有素质有能力的人,他们可以身体力行、言传身教,赋予自己子女好的出身和教育,让孩子少走了许多的弯路。 我堂姐说,他们这些做父母的,之所以这样努力,就是为了让孩子以后过得更轻松。 我想起那首脍炙人口的古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父母的恩情,真是三辈子也报不完。 [03] 父母有能力当然好,但是,也有很多父母,由于种种条件限制,自己生活得很拮据,也无法给子女提供多好的物质和教学条件,一辈子节衣缩食,可能连一套房子也买不起,平时连一件好一点的衣服也不舍得买。但等他们的儿女长大以后,要买房子成家的时候,他们花起钱来,却一点也不心疼。 现在的年轻人买房子,很多时候,都要伸手向父母求助,才能凑够首付。而父母们,也倾禳相助,把自己辛苦多年的积蓄双手奉上。到了结婚的时候,又要花上一大笔。这种情况,在有儿子的家庭实在是太普遍了。 我伯父就是这样,他有一个儿子,大学毕业后在广州工作,谈了个女朋友,要结婚了,小两口就到处看房子,看中了一套。但钱不够,没办法之下,只好问父母有没有办法。伯父伯母知道之后,二话不说,就打了十五万块到儿子的卡上。还说,这已经是他们全部的积蓄了。 当时老家有人对大伯说:“孩子大了,他们想买什么就让他们自己去买,你们年纪大了,还是要留点钱防身才好。”

Read more

宝宝6个月-2岁学说话实用方法,建议收藏!

当宝宝叫出第一声“妈妈”“爸爸”,每一对父母心中瞬间萌化。终于他要开口说话了!宝宝学说话,看似成长过程中一个普通的阶段,其实学问大着呢!说话是孩子开始与社会交流的第一课。来给各位宝爸宝妈分享一下宝宝学说话的实用方法吧。 6个月-1岁宝宝学说话 在宝宝0-5个月的时候,语言发育基本停留在“听”的阶段,他喜欢妈妈的声音,父母需要多跟宝宝说话,在他发出咿咿呀呀的声音时,及时给予回应。 等宝宝6个月以后,他看着妈妈的笑脸,可能发出“巴、姆姆、诺诺”等牙牙学语的声音,父母可以微笑着模仿宝宝的声音,往往会激发他更大说的兴趣。同时,在平时换尿布、吃奶、穿衣服时,都及时跟宝宝交流告诉他要做什么了。 8-12个月的宝宝,对讲话的注意力提高,对一些简单的语言命令也有反应。他可能含混的说出一些变调音,因为他还在努力适应不同音调的变化。 1、说“爸爸和妈妈” 从6个月开始,有些宝宝就能发出粑粑、麻麻的音调,刚开始他没有把真实的你和词语联系,所以多指着自己说“妈妈,这是妈妈”,当他叫出第一声,你一定感慨良多。 2、摇头表示“不” 在宝宝7-8个月以后,对一些简单指令会反应,比如宝宝抓妈妈的眼镜,妈妈摇头表示不,拨开宝宝的小手。宝宝也会逐渐学会摇头这类简单动作。 3、用唯一的词表示同一个事物 比如今天说“猫咪”,明天说“咪咪”,这个阶段,最好用固定的、唯一的词表达同一个物品。避免宝宝产生混淆。 4、指认生活物品+实物卡的帮助 指认生活中常见的桌子、沙发、鱼缸等,在8个月以后就可以尝试给宝宝看实物卡,一般可能到10个月左右他才能指认某些熟悉的物品。认物卡片要坚定地用实物,不要那些卡通的变形的萌化的,就是纯照片认物。这样方便宝宝联系生活,理解更容易。 5、讲故事当然少不了 宝宝对绘本的专注力并不强,1岁以前主要选择撕不烂的布书、圆角环保的纸板书等,他感兴趣的时候就翻一翻,并不强调完整的听完一个故事。 1岁-1岁半宝宝学说话 1岁以后,宝宝似乎突然就理解你说的每句话了。你说要吃午饭,他就端着碗跑去餐桌。你说要找鞋子,他就帮你拿来了。他的理解能力远远超过他能说的了。 1、说的慢一点,别说生僻词 父母在和宝宝交流时,尽量慢一点。根据他的听觉能力遣词造句,多说他熟悉的词汇和句子,不熟悉的新鲜词,语速慢。比如“宝宝想要吃甜-甜-圈吗”。 2、尽量不说儿语,多说短句子 不用刻意像唱歌那样吊着嗓子说话,也不用说“糖糖、小鞋鞋”。尽量用简单的字词和短句子交流,便于宝宝理解和重复练习。 3、发音准确,吐词清楚 宝宝1岁左右说的话,基本上只有长期带他的父母听得懂,别人很难听清他的话。他们的舌头口型正在适应巨大的词汇库,父母一定要用标准的发音来交流、示范。 4、动作和词语结合起来 到了1岁半以后,宝宝走路很好,也能跑跳。在玩球时说“踢足球”,在上台阶时候说“抬脚”,这有助于他将动作和词语联系理解。

Read more

有输有赢才是人生

这世界上并非一分耕耘,就一定有一分收获。有时候,你可能用的种子不好,水土不对,再遇上坏天气,结果下了最大的功夫,反不如那些天时地利人和都对,却没有努力的人收获来得好。 ********* 今天你放学回家,我问你“在学校好吗?”你没搭腔,我就觉得不对劲,果然走进厨房,看见你正搂着妈妈,眼睛红红的。 “是身体不舒服吗?”我问你。你没答,妈妈答了:“只是流鼻涕。” 我又问你:“是什么没考好吗?” 你点了一下头,眼泪突然像断线珠子似地滚下来:“历史没考好,才考了84分。” “别人都考好了吗?”我问。 “好多人考得比我好。”你嘟着嘴,“我从来没考过这么烂。” 接着一转身,冲上楼去。我也跟上楼,看你进了浴室,对我没好气地说: “不要理我,我哭一下就好了。” 果然隔一阵,你已经平复,坐到书桌前面,弯身翻书包,拿出厚厚的历史课本。 我认识那课本,因为前几天你留在客厅桌上,我曾经翻过,里面除了讲历史,还附带了许多相关的世界名著。记得当时我问你是不是课外读物,听你说是课本时,还赞美那书编得真生动。 我坐在你的床上,看你拿出考卷来检查。 “是错了吗?”我又问你。 “是错了。”你说,“可是我真不懂,为什么自己会那么糊涂,别人都没错,连最烂的男生都会的几个‘军事强国’,我却会错!忘了写德国。” 说着说着你又哭了,一边呜呜地哭,一边说:“我不是没念,我念了啊!” 孩子!看你哭,我也很伤心,尤其当你说别的同学问你成绩时,我可以想象你当时的尴尬,因为你成绩从来都是最好的。 但我也要对你说,这世界上并非一分耕耘,就一定有一分收获。有时候,你可能用的种子不好、水土不对,再遇上坏天气,结果下了最大的功夫,反不如那些天时地利人和都对,却没努力的人收获来得好。 你也要知道,知识不见得全由课本里得来,那些最顽皮的男生,可能成天阅读战争小说,他们的长辈可能参加过二次大战,在家总说当年的往事;他们又可能爱读报、看历史频道和益智问答节目,他们看似没有认真读书,却因为周遭的氛围,而在自然中学习了。你甚至可以猜,他们玩的战争电脑游戏,都有帮助。 中国有句俗话—— “有意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也是这个道理。不见得你最用心的,就一定成功;反而可能无心中造成的机缘,使你获胜。但是会不会因此,你就不必耕耘了呢? 错了!尽管不见得一分耕耘能换来一分收获,但是耕耘多的人总能有较多的收获;这就好比守株固然可能碰上一只自己撞上树的兔子,但绝不可能比得上主动出击的猎人。 再举个例子吧!我从小就喜欢写文章,可是常常投稿没几天,就收到厚厚的信,里面装着退稿,主编连一句安慰的话都懒得写。 有一阵子,我被退得实在伤心了,不再投稿,但是总在翻报的时候幻想有自己的文章发表。你想想,这实际吗?我不投稿,怎么可能有文章发表?投稿固然有被退的伤心,但是不投稿就连伤心的机会都没了。所以“有意种花花不开”的人,唯一的办法,就是继续努力种更多的花。 记得昨天晚餐,婆婆说“养孩子,忙得要死,好辛苦”时,我怎么说的吗?我说养孩子固然辛苦,但是正因为有苦才有乐。孩子这次考糟了,下次考好了,苦变成乐;孩子前天病了,今天退烧了,担忧成了欣喜。我又说“人生如果只是一根平平的线,多没意思?一定要起起伏伏,有付出,有获得,才丰富”。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