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千万千万不能做这些晦气事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很多人不讲究,一大早总容易做很多不应该的事,然后一天甚至一年都变得霉运十足。哪些事在早上做了会特别邪门,会让自己倒足霉呢?下面从习俗命理角度给大家说说。 1) 一大早骂人诅咒人 骂人属于恶念,一大早骂人,恶念最易反弹,更容易让家庭不和睦,损家运。 2) 一大早给别人脸色看 虽然不是骂人诅咒人,但给人脸色看,臭着脸也是一个非常忌讳的事。因为这事一旦开始,一般得不到好的结果,也属于恶念反弹。 3) 早上不能去退货换货 生意人忌讳一大早接触这事,会认为这样是让店破财,走衰。所以,早上去退换货店主一般都没好脸色。店主不给好脸色,也会给自己带来一天的坏心情。 4) 一大早向别人要债 这样会让对方极度怨恨,从习俗角度来说,一大早被要债意味着最近会一直走衰运。就跟大年初一初二不能被要债,那时候被要债,意味着一年都衰,被要债的人往往容易因此走上邪路甚至不归路,命理角度分析,逼人做了坏事,也是一种罪恶。 5) 一大早向别人借钱 被借的人会觉得特别晦气,而一大早去借钱,习俗中也会说这种会是去借钱的人长期走衰的标志。 6) 一大早报丧 开门见丧是晦气极了的事。如果还想和亲戚朋友保持良好关系,切忌一大早报丧。一大早也不适合去借丧葬用品。要去做这些事,一定得早饭之后。 7) 早上买东西赊账 早上赊账,意味着会长期财运不济。 8) 一大早哭 会导致自己近期都走霉运。

Read more

钱花在这三件事上,越花越赚!

在旧观念里,钱是省出来的,花得越少,剩得越多;但实际上,节流不如开源,舍得花钱、懂得花钱,才能赚更多的钱。在这三个地方花钱,越花越赚! 1、投资自己 把钱投资自己的头脑上,是最安全的理财,到哪里都不会饿肚子。 也许很多人会反驳:“连三餐都吃不饱了,负债累累,哪里有钱再去学习呢? 而且学习也不见得立刻就看得到效果!”这样的人永远都不会把钱投资自己的脑袋,事实上,如果真的一贫如洗,头脑正是东山再起的最大本钱,更应该好好投资在这里才对,因为脑袋穷,人生就会穷。 人生中的困境,是你前世未完成的功课,一定要通过自我摸索与自我学习,才能突破与跃进。 聪明的人懂得通过学习以别人的经验为借镜,避免自己重蹈覆辙多走冤枉路。 所以,我的看法是,学习的钱一定要舍得花,哪怕借钱来投资自己都是值得的,因为它一定会有窗口让你再把钱赚进来。 2、孝敬父母 也就是孝顺爸爸妈妈的钱一定要给。也许有人会认为当自己连吃穿都不够用,而且还负债累累时,根本没有办法定期给父母亲零用钱;也有人会说家里又不缺钱,爸妈都说自己够用,不用拿钱回家呀! 不管你的父母经济情况如何,在我的观念里,孝顺爸爸妈妈的钱是一定要定时定量给予的。我在演讲时常说再怎么穷,一个月也要挤出2000块来孝敬父母! 想想看,你的父母会不会因为负债、缺钱就不抚养你?他们再怎么穷,还是把你抚养长大,不是吗?所以现在你回报他们也是应该的,怎么可以有钱才给父母,没钱就不奉养呢? 3、回馈别人 我常想,无论如何再穷,世上都有比自己更不幸的人,因此要尽量养成回馈社会的好习惯。一般我会建议,有负债的人可以捐出月收入的2%,比如月入2万元,2%就是400元;而没有负债的人可捐至少5%,以月入2万元来算,就是1000元。 当我们的念头总是在正向的意念里循环,你所慷慨解囊的十几、二十元,与王永庆先生、郭台铭先生所捐献的一百万、两百万,是一样的功德。 无论如何再穷,世上都有比自己更不幸的人。 钱买不来品位,但能增长见识;钱买不来爱情,但能支持生活。一不要怕谈钱,二不要怕花钱。钱花对了地方,越赚越多;一味地省,只会越省越穷。 钱只是物质交换的媒介而已,用钱能办到很多事,但有些事绝对不单靠钱。要学会控制钱,不要让钱控制了你! 图/stocksnap.io

Read more

受苦是一种磨难。受苦,其实是一种获得、领悟与生命的再造

人人都以为,受苦是一种磨难、打击和损失,不知道,受苦,其实是一种获得、领悟与生命的再造。 一个人,生活得太顺利,免不了自高自大,为所欲为;一个人生活得太富足,免不了骄奢傲慢,崇尚浮华。生命如果没有一点波折、一点阻碍,就很容易沉溺在自我满足的世界里,无法超越精进,而生命的停顿就是死亡。 受苦,虽然有时痛彻心扉,却能刺激我们神志清明、性灵觉醒,在“痛定思痛”之后,教养我们的内涵,修正我们的行为,调适自己与天与人之间的和谐,这便是一种进步,一种成长。 我们受苦,有时候是因为违反自然规律;纵情酒色,暴饮暴食,肠胃一定受损,身体吃亏;舍大路而就险径,出事的或然率必然增加。我们如果不尊守自然的法则,上天也往往借此提醒警告。勉得因为我们的愚鲁无知造成更大的伤害和损失。 我们犯错,无论是无心还是有意,最后都必须要承受错误所带来的结果:或者是一种教诲管束,或者是上天给我们惩处,好叫我们醒悟,及时回头。受苦也往往在无形中化解了生命中许多窒碍困厄,帮助我们成为一位通达睿智的人。 有时,什么原因都没有,受苦,单单只是上天,为了要磨练我们的心志。不断的挫折,以淬炼我们生命的弹性与耐力,不断地打击,以造就我们生命的坚实和强韧,流血的胸口是为了让我们更能体会他人的创痛,更贴近人心、更温柔地拥抱大、正因为受苦,我们了解人的有限,便对上天多一份敬虔庄重,对生命多一份珍惜尊重。小苦小智慧,大苦大智慧,我们的生命就是这样受益的…… 图/pexels

Read more

4 种人生态度,给予正准备踏入社会第一步的你

大学毕业了,便是要面对社会种种的温暖与寒冷的时候,也是我们形塑自己人生态度的开始。以下这 4 种人生态度,献给正准备踏入社会第一步的你。 #与上司同事互相尊重 人与人之间都是相互的,想要在职场中工作得愉快,那么就要和任何人相处得融洽。要学会尊重任何人,无论是上司、同事,甚至是清洁阿姨。 #不要成为 Mr/Ms OK 虽然刚刚踏入社会工作,应该抱有精益求精的心态做好每一件事情,但千万别什么都往自己身上扛。要适时的说明妳能负担的范围,也不要不懂装懂,否者最后会把自己给累垮。 #适当的保留隐私 刚刚踏入社会难免会遇到一些委屈,满肚苦水要和姐妹们抱怨,但也别毫不保留自己隐私拿出来讨论。适当的保留自己的隐私,是保护自己的一种方式。 #生活不只有工作 除了工作之外,也应该好好培养自己的喜欢的兴趣。整天加班 OT 不代表你是一个好员工,适当的放松自己,不要让你的生活除了工作,还是工作。

Read more

千万别用“细节”去判断一个人

我们听到的,不一定是对的。我们眼睛看到的,未必就是真实的。 很多人说,细节见人品。但是,很多时候,细节会蒙蔽我们的眼睛。 ******** 孔子周游列国时,生活流离颠簸,有时还吃不上一顿饭。 有一天颜回弄来一袋米,孔子让他做好后跟大家一起吃。饭熟后,孔子发现颜回一人偷偷地先吃独食。孔子默不作声。 聚餐时,孔子严肃的教育大家:“求学除了要学习知识外,最重要的要学会尊师重道,在长辈还没吃饭的时候,如果自己先吃了,那是不礼貌的行为。” 颜回解释道:“老师你误会了,刚才我见饭里有些黑色的米饭,可能是柴火灰吹上去了,我不敢浪费粮食,所以把黑色的饭吃了。” 孔子感叹:“亲眼所见的,也不一定是你所想的那样呀。” 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这句话只对一半,我们听到的,不一定是对的。我们眼睛看到的,未必就是真实的。 毛泽东曾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凡事不要盲从,在下结论之前一定要经过自己的调查和深思。 ******** 很多大龄剩女去相亲时,总是初次见面就会用细节否定对方。 他吃饭吧唧吧唧嘴,缺乏教养; 他约会迟到10分钟,太不尊重人; 他点菜没有问我的意见,太大男子主义; 我们总是以自己的衡量标准,去判断一个人,殊不知,我们也因此失去了与人相知相爱的机会。 橙子和他认识20天就闪婚,朋友问为什么会这么快? 她回答:因为开电梯时帮她把门,过马路时总是让她走里面,说话时总会注视她的眼睛。 通过细节观察,她可以判断他就是那个值得托付的人。 可是结婚不到一年,老公暴露了本性,对她不再温柔细心,甚至还在外面有了女人。 细节总是会蒙蔽我们的眼睛。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真正能考验人品的不是细节,而是时间这东西。 作家杨奇函说了这样一句话:没有经历考验的“人品”,不能放心被视为“人品”。 ********

Read more

35-50岁 这年龄你得好好经营

1、这个年龄已经不允许你不成熟 当你无力把握命运中的某种爱,某种缘,某种现实,学会放手。给自己身心一个全新的开始,只要信心在,勇气就在;努力在,成功就在。 2、储蓄友谊 真挚的友谊是人生最温暖的一件外套。它是靠你的人品和性情打造的,在这个年龄一定要好好地珍惜它,用心去储存。 3、播种善良 一定要极尽自己所能及之事,让那些比你苦、比你难的人感受到这世上的阳光和美丽。这样的善良常常是播种,不意间,就会开出最美丽的人性之花来。 4、懂得音乐 音乐可以陶冶情操,它会洗涤你的身心。会打开你的记忆和想象,全心地投入,更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宁静。它是日子中的味精,点点滴滴中让我们的生活有了滋味。 5、避开两种苦 尘间有两苦,一是得不到之苦,二是钟情之苦。在你付诸努力的前提下,所有的、想得到的都当作一场赌。胜之坦然;败之淡然。好在这年龄还具有一定的资本,我们可以卷土重来。世间最苦是钟情,如果在这时候还有这样的情愫,一定要象打扫灰尘一样,把它从心屋里清出去。 6、学会承受 有些事情需要无声无息地忘记,经过一次,就长一次智慧;有些苦痛和烦恼需要默默地去承受;历炼一次;丰富一次。 7、保留感恩的心 感恩的心一定要时时保留,它不仅让你怜惜一沙一石、一草一枝,还会让你淡漠某种无形的压力,平抚你的欲望和争斗,更多的时候,有一些幸福的感觉也往往来自于此。 8、热爱工作 尽管它决没有喝茶、聊天儿那样惬意,但它检验着我们的智慧和能力,是我们体现价值和成就所必备一种内容。一定要全心爱它,它让你大半生有事做、有饭吃。 9、善于学习 读书和学习都是在和智慧聊天,它不仅保证你的记忆力、感悟力。你的有些思想来源于此,有些见解来源于此。并且还能医愚,还会长久地保持你的个性魅力,这是练瑜珈做美容所不能达到的效果,何乐而不为。 10、享受运动 很多人认为自己胖、自己丑…于是,就有人拚命地节食减肥、手术美容。你的大部分时间与其就浪费在这样的情况下,不如去享受运动、享受自然。你的体重就不会因懒惰而上涨,你的容貌也不会因岁月而减少生动。那么你就在某种程度上保存住了你的青春,你的快乐,你的健康。 等老了,和心爱的人一起,找一个小镇,安静的住下,早上在巷口看太阳,晚上拄着拐棍敲夕阳… 人这一辈子是短暂的,所以要让自己健康着、开心着、幸福着,偶尔还要醉着。幸福,就是找一个温暖的人过一辈子。人生就应如此。

Read more

一起读一读《二十四孝》

二十四孝 知道“二十四孝”的人,已经不多了;知道“二十四孝”的年轻人,更是少之又少。“孝”在今日社会,似乎已是一个“过气”的词,人老珠黄般,逗不起众人的欲望了。让我们一起读读《二十四孝》,感受那些似乎已十分遥远的故事。细细想来,它好像又近在咫尺,离我们并不远。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1、孝感动天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2、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3、啮指痛心 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4、百里负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语·致思》) 5、芦衣顺母 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6、鹿乳奉亲 郯子,春秋时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 7、戏彩娱亲 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8、卖身葬父 董永,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今山东高青县北)人,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今属湖北)。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荫,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言毕凌空而去。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 9、刻木事亲 丁兰,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内(今河南黄河北)人,幼年父母双亡,他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议,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门前一定禀告,回家后一定面见,从不懈怠。久之,其妻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针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兰回家见木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弃。 10、行佣供母 江革,东汉时齐国临淄人,少年丧父,侍奉母亲极为孝顺。战乱中,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几次遇到匪盗,贼人欲杀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迈,无人奉养,贼人见他孝顺,不忍杀他。后来,他迁居江苏下邳,做雇工供养母亲,自己贫穷赤脚,而母亲所需甚丰。明帝时被推举为孝廉,章帝时被推举为贤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将。 11、怀橘遗亲 陆绩,三国时期吴国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科学家。六岁时,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临行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作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袁术见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十分惊奇。陆绩成年后,博学多识,通晓天文、历算,曾作《浑天图》,注《易经》,撰写《太玄经注》。

Read more

麻将里的中国文化,搓懂了吗?

麻将牌是千百年来由多种棋牌活动融合、演变而成的,然后,在清代道光至清末时期,形成了一套144张牌和每把13张的定型打法。从麻将牌的组合设计来分析,一副麻将牌中的任何一张牌都有着特殊的意义和作用,具有鲜明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和意境。 108张主牌 反映了古人朴素的宇宙观 最初麻将牌的图案选取的是《水浒传》中的108个好汉。这与一个名叫万秉迢的人相关,相传,他非常推崇施耐庵笔下的梁山好汉,就以108这个数字作为麻将牌的基数,并隐喻108条好汉。 比如,牌中九条喻为“九条龙”史进,二条喻为“双鞭”呼延灼。而麻将之所以分为万、饼、条3类,是取其本人姓名“万秉迢”的谐音。每类从一到九各有4 张牌,刚好108张。 至于后来增加的风牌(东、南、西、北)和箭牌(中、发、白),则是缘于这样一个说法——108条好汉是从四面八方汇聚到梁山的,所以加上东、西、南、北、中五方,并各添4张牌计20张。 这些好汉有富贵贫穷各阶层,所以再加上“发”、“白”隐喻富有和贫穷,加上8张牌,整副牌共136 张。随后,又加上各种花牌,整副牌就达到了144张。 事实上,一副正宗的麻将牌是由六类42种图案组成的,其中有序数牌(含万子牌、饼子牌和条子牌)108张、风牌(即东、南、西、北)16张,箭牌(中、发、白)12张,花牌(春、夏、秋、冬、梅、兰、竹、菊)8张。 这种组合设计不是随意捏造的,而是来源于中国古代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的思想,反映了中国古人朴素的宇宙观。 东西南北中发白 体现了“三才观”和“天圆观”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主要以五行说为代表,认为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等最基本的物质组成,和方位相配分别为:东方甲乙木、西方庚辛金、南方丙丁火、北方壬癸水、中方戊己土。 而中国古人又认为宇宙形态是天圆地方,所以,“白皮”代表地,“发”代表天,“发”是在人的最顶部,所以用发代表天。“中”既代表五行中的中方土,也代表天、地、人“三才”中的人。正是“中”的确定,使东、西、南、北、中和天(发)、地(白皮)共同构成了一个真正的天圆,这个天圆不是地球的圆,而是宇宙的圆。 数字里暗含玄机 而麻将牌中的万、饼、条3种花色,则分别反映了物质的存在形式,数字则代表了物质存在的数量。 在中国古代思想中,3为基数,9为极数,所以万、饼、条分别有9张。除了5和3、9外,12在古代文化中也有重要的地位,在我们的生活中除了五行、五味、五脏、五色等和5有关的物质外,还有很多和12有关的,如12生肖、12时辰、12个月… 这种思想在麻将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144是12的平方,108也是12的倍数。另外,在麻将规则中,规定每人抓13张牌,而13乘以4等于52,这正暗合了一年有52个星期的规率。 牌面图案设计寓意匪浅 从麻将牌的牌面图案设计来考量,不难发现,其实麻将牌中的每一张牌的图案都是有某种寓意,暗含了某一种中国传统文化的诉求。以“花牌”为例,人们通常采用梅、兰、竹、菊为图案。 梅、兰、竹、菊占尽春、夏、秋、冬,被人称为“四君子”。“梅”表示高洁傲岸,“兰”代表幽雅空灵,“竹”象征虚心有节, “菊”则暗示冷艳清贞,表现了人们对时间秩序和生命意义的感悟,也是对某种审美人格境界的向往,成为中国人感物喻志的象征。而“中、发、白”3张牌就寓意着“中正”“发达”“纯洁”之意。 事实上,与其说这些图案是源于设计者的聪明智慧,不如说这就是中国人特有的美学思想的自然流露和表达。 图

Read more

思考不是坏事,除非它阻碍了行动

思考,从不是一件坏事。但过度的思考,常常很顺理成章地成为行动的绊脚石。 什么样的读者来信最让我哭笑不得,就是“点姐,我打算今晚就开始运动,但是我不知道运动前到底是应该吃个苹果好,还是喝点酸奶好,另外我去健身房要不要涂个隔离霜啊?一路上有很多灰尘,可是涂了隔离霜之后,会不会把毛孔堵住不能很好的排汗啊?运动完之后是不是要立即洗脸啊?可是洗完脸之后出门会不会被脏空气吹着了?…..点姐,运动真的好麻烦啊!”我眼前出现了一个拧巴到眉毛打结的小姑娘,为了以上这些繁琐的问题,五脏翻江倒海半小时,最终的结果:还是不去运动了。 其实,无论你空腹或饱腹、隔离或裸脸,其带来的好处、伤害,都无法与实现运动的重要性相比,更何况,如此趋所有利、避所有害的好事儿,又有谁能够给你足够权威理想的理论根据呢? 我还曾目睹一位朋友在当当上购书,久久徘徊在5、6本之间无法拿定主意(我保证不是经济困窘)。她头头是道地分析了每本书的优劣,细化到“如果我买了这本,好处是什么,遗憾是什么”,等到全部讲完之后,手一摊,撇着嘴问我,“我到底买不买了?”…… 所以有时我更欣赏做事一根筋的人。每天拿出五成的时间思考就够了,因为剩下的还要留给行动。这样的人不会因为聪明而损失惨重。 其实就我的观察来讲,压根不动脑就扑上去三下五除二的人非常少,反倒是在脑子里滚来滚去一百遍,分析各种利弊可能,恨不得纠结到吐血前一秒,盼望着一个神明出来说一句,就这么做吧,我拿绳命给你保证没问题,然后才肯下手的人,比比皆是。 可是,活了这么多年,还没发现“人生压根没有任何保证“这回事吗? “三思而后行”,到底要思多久?据传杨绛先生不是回复过一位学生的留言嘛,这位学生有一大堆的思考和问题,伴随着愁云惨雾的迷茫。杨绛说了一句在我看来适合大多数年轻人的话:你就是想得太多,做得太少。 自从我看到这句话之后,就把它抄了张小纸条,贴在了我家冰箱门上。每天路过,我就要想一想,万恶的大双子,你今天想的问题是够了,可你做的有多少? 坦诚地讲,我们从小被教导要做计划、要走一步看三步的思维模式,真的也是一把双刃剑。被灌输的“凡事要三思而后行”、“谨言慎行”,其中的“度”其实非常难以把握。 于是,在每个人长大的过程中就碰上了这一段“成长剧痛期”,我们难以把握所学信条之中的分寸,于是所学所想与现实激烈碰撞带来了方方面面的疼痛。当迷茫的现状撞上野心勃勃的欲望,疼痛自然更加难耐。 我们很无助地发现,啃书考试的时候,只要我们把公式都记住了,难题都搞清了,就能考上个差不多的分数;不管多么另类奇怪的老师,都会信誓旦旦地给你洗脑:只要你用功,就能考上好大学,就有一个好前途。 可是,当真正走入社会之后,我们面前所有的洗脑者、同时也是保证者,全都不见了。就连一向苛刻的父母,也柔软下来,没有了高考这么凌冽的人生目标,我们仿佛只要有一份工作、能生存下去,就不错。 这时不满现状、性格里愿闯爱拼的人,就不免开始变得混沌,我的下一个目标在哪里?我努力就会有结果么?几条看似差不多的路我都想尝试,但只能走一条,有谁能够替我保证我不会后悔? 于是就有了无休止的绞尽脑汁和挠破皮的利弊分析,长此以往,我怀疑人的思维定势和行为记忆会控制你,在做大事小事之前,都要经历泥泞挣扎的“思前想后”和自我折磨。 而且,两种人最极致,一是读书多的,二是欲望大的。如果你读书又多,又野心勃勃,那祝你千万别抑郁了。 当然抑郁也是一件好事,不少人从抑郁的状态里走出来之后,都想明白了很多事情。有次我和一位好友在聊起“痛苦的思考”状态的时候,她说,现在她越来越不愿意将自己长久地放置于一种计划、斟酌、焦虑、不定的状态里了,想到什么,判断一下就开始着手,其他时候清清淡淡地不让自己胡思乱想。 “因为我知道,很多事情其实并不需要多么缜密的思考和斟酌,真的没那么严重,这只是我的惯性而已。而且我坚信,凭自己的判断力和智商,也压根不会作出多么离谱的选择。” 真的,除了升学、择业、婚姻、育儿几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需要您格外操心,谨慎选择之外,日常生活中究竟有多少事情值得你思前想后,郁郁寡欢呢? 世上没什么事是被保证的。我感觉自己比以前成熟一些、也更轻松一些的一个标志是,我明白了一件事:没有什么事是被保证的。 以前我大多的不爽和恐惧,都来源于对选择之后未知结局的担忧,我永远像一个悔棋不倦、在麻将桌上被人讨厌的弹簧手,恨不得来来回回地悔改。我总是希望自己做出最最正确的选择,绝对不能有误,这远远超出了完美主义的范畴。啧啧,完美主义是多么好听的一个词,我只能是病态到丑陋的完美主义者。 这不仅让我身边的人压力极大,当然折磨自己也更多。但可惜过了很多年之后,我发现如果有对错之论的话,我该选错的地方还是选错了,遗憾的地方也能写满一张纸,我并没有因为自己慎之又慎的神经质,而达到事事完美的皆大欢喜。 反倒是,很多本来说不定可以发出芽的种子,被我在思考之后摒弃了。由于不确定,所以也没播种。 若现在还能让神经质的我,再后悔一次,我选择后悔的是:我为何不把所有的可能性都试一下,何苦把“试一下”的时间,都拿来苦思冥想了。 我更有切身体会的是,没有任何人可以做你的担保人,除非上帝,因为没有人能用全视角来展望这个世界,并把未来三五十年间发生的事情提前透露给你。况且,有时保留一点命运留给你的神秘感,也蛮美的。干嘛非事事都要索要个明白?若真有人能告诉你,你咽气的时候有几套房子、有几个孩子、身边是谁、有多少票子,你真想知道?

Read more

科学的性教育,不仅讲“身体”,更要讲“道德”

很多父母都不知道如何开始教孩子性知识。现在让父母上一堂“性教育课” 性教育绝不是简单的生理卫生课,科学的性教育,不仅讲“身体”,更要讲“道德”。 身体发育的知识 向青少年讲解性与生育的全部生物学事实,其中包括解剖基本常识,如男性和女性的生殖器官构造、功能、性反应系统的特点,以及生殖器官的卫生保健知识。 性別角色的教育 教育孩子认识自己的性别、认识异性的性别,了解性教育的相关知识。 两性之间协调的人际关系教育 教育孩子如何与异性正确交往,教给孩子掌握一定的技能和技巧。 弄清性教育的“时间表” 对孩子的性教育,应根据年龄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可分为幼童阶段(0—6岁)、童年阶段(7—10岁)和少年阶段(11—14岁)。 3岁:父母应该让孩子对自己的性别有明确的认识。 3—7岁:性角色意识的重要培养阶段,要让孩子从日常的家庭生活中进一步加深对性别、性角色的认识。 7岁之前的性教育,父母的作用无疑是最重要的,父母是孩子性教育的启蒙教师。有一些犯罪分子经常把性侵害的魔爪伸向年幼无知的孩子,因此,家长应从孩子懂事起就告诉孩子自己有哪些私密的部位是不允许别人触摸的,如果有被侵犯的苗头要立即告诉家长或报警。 7—10岁:孩子会逐渐对电视网路上出现的恋人亲热的镜头产生浓烈的好奇心。此时,家长应告诉孩子相爱才会做出亲密的举动,但是要让孩子知道自己要长大成人以后才能跟自己喜欢的人有这些举动。 10岁—14岁:孩子会关注到异性的身体发育与自己产生很大差异,有些男孩、女孩接触异性同学可能会产生羞涩感,家长应引导孩子认识男女生身体和生理方面的差异,让孩子坦然与异性同学相处。 14岁—18岁:孩子渐渐会对异性同学产生莫名的好感,家长应引导孩子学会健康的异性交往,并告诉孩子,如何才是对自己喜欢的异性负责的行为,以及婚前性行为的负面影响。 掌握科学谈性“五大策略” 对于“性”这个敏感话题,家长对孩子进行教育时需要把握尺度,讲究策略。 第一、平常心不谈“性”(性观念) 对孩子进行必要的性教育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家长的观念也要与时具进。有的家长一看到电视上有恋人亲热镜头,就急忙换台;其实,如果告诉孩子这一切都是正常的,因为他们相爱。孩子就会坦然接受这个现实。 第二、适时让“性”不再神秘(最好的时间) 专家认为,对孩子开始性教育的最好时机是3—5岁,这个时候孩子往往对性别产生强烈的好奇和疑问,如果家长错过了这个向孩子释疑的好时机,往往会导致孩子对性形成最初的神秘感,甚至形成长期挥之不去的心结。 第三、谈性也可如同“家常话”(坦然面对,对待) 跟学校“性”教育相比,家庭“性”教育更具有个体化、生活化的优势,是对孩子进行性教育的最为理想的管道。遇到孩子问一些有关“性”的问题,家长要像解答其他问题一样坦然对待,用家常话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性教育。 第四、孩子困惑家长不应编“瞎话”(别胡说八道)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