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活得无力又无趣?

01
周末,与朋友小聚。

朋友说:“为什么现在的生活,觉得活得无力又无趣?”

小而别致的咖啡馆,人与人的距离隔得很近,还未等我开口,旁边桌的姑娘转过头来,快速地打量着我的这位朋友,迟疑几秒钟,转头过去,未曾说话,眼神里尽是疑惑。

我与朋友心知肚明。姑娘大概想说:“你这样漂亮,浑身衣着虽然简单,但一看便知是上好的材质,昂贵的品牌,小桌上,宝马车的钥匙随意放置,大概不是工作好,前途佳,就是有收入不菲的老公宠爱有加。一句,无力又无趣,好矫情。”

我与朋友相视一笑,说:“讲一个故事给你听。”

故事的主人公,我们暂且称她姝。

姝是一个漂亮的姑娘,从小就生的像个美丽的“瓷娃娃”,是家中的独女。

父母在四十岁那年生下她,算是老来得女,欢喜异常。

小只要女儿要求的,父母必定尽力满足,什么童话书、洋娃娃、漂亮衣服,应有尽有。

姝不仅是父母眼里完美无缺的宝贝,也是邻里邻居都喜爱的可人儿。

后来,邻居搬来了一家人,有一个小女孩,叫琳。

琳和姝同岁,没有姝天生的漂亮模样,却性子活泼,多才多艺,经常在院子里的叔叔阿姨、爷爷奶奶唱个歌、跳个舞、背个儿歌,惹得大家欢笑不停,琳也赚足了大家的夸奖,顺便收获着一大捧糖果、或是两个橘子。

姝又羡慕又懊恼,虽然大家还是夸她漂亮,但显然更喜欢琳。

更重要的,某天她听到母亲对父亲说:“刚搬过来的姑娘,嘴甜人活波,真讨人喜欢。”

在姝的小小世界里,琳像个侵入者,觉得自己的宠爱被分走了许多,她开始缠着妈妈教她唱歌、跳舞。

终于有一次,她鼓足勇气在院子里聊天的阿姨们面前唱了一首歌。

其中一个阿姨说:“我们姝也会唱歌了,真好!”姝很开心。“不过,好像还是琳唱的更好听些”,另一个心直口快的阿姨接着说。姝当场就哭了。

从此,姝开始讨厌琳,只要琳喜欢的,她都不喜欢。

02
不久,两个小姑娘上学了。琳依旧的活跃、惹人爱,和小伙伴们玩得很开心,而姝,更像一个傲娇的公主,美则美矣,总觉得缺了几分生气,显得孤独难以靠近。

只有姝自己知道,她不是不想与同学靠近,只是内心觉得“小伙伴们都会觉得她比我更有趣”,因为不想被比较,更重要的是,不想输,姝选择了远离。

虽然住在同一个院子里,虽然上学、放学都走同一条路,但姝和琳,从来都不会一起走。

因为拒绝了与小伙伴的玩耍嬉闹,姝有了很多自己的时间,她喜欢读书,也喜欢听老师讲课,所以学习成绩很好,慢慢地,老师们越来越喜欢她,而琳一直成绩一般,并且似乎也不太在意,玩玩闹闹,很是开心。

在考试上,姝总是能赢过琳,于是,她愈发喜欢学习,成绩也越来越好。

姝依旧不喜欢唱歌、不喜欢跳舞。是的,姝早已慢慢忘了,自己是怕输给琳,才不唱歌不跳舞的,承认不喜欢,总是比承认做不到更容易。

但是,成绩可以给她自信,老师喜欢她,同学慢慢也围着她转,她仿佛回到了幼年那个,被父母邻居宠爱的公主,只是她越来越习惯,守在这个被自己圈定的狭小空间里。

同学约她跳皮筋、她拒绝了,她怕自己跳的不好,被同学说“你只会学习”;

学校合唱团招人,她没有报名,她怕落选了,面子上挂不住,更何况,她知道,琳一定会去,一定比她唱得好;

班上要出新的黑板报,老师问她要不要牵头做,她想了想,还是拒绝了,万一同学觉得她字写得不好,多丢人。

姝依旧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同学眼中的学霸,她小心翼翼的维护着自己“胜利者”的姿态,只是舞台越来越小,空间越来越小。

……

故事还没有讲完,朋友接着我的的故事说下去:“再后来,姝考上了好的高中、好的大学,然后毕业,找到好的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收入一年涨过一年,因为她知道,这是最让自己引以为傲的领地,不能丢。但她的生活里,除此,便没有别的色彩。”

说罢,朋友对我说:“杉,我好像姝。”

我说:“是的,但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或多或少都有姝的影子”。

因为太害怕失败,小心翼翼的维护着自己“成功者”的粉色泡泡,抵御了太多可尝试的新鲜,所以无趣。

因为太渴望挣脱自己的舒适圈,却又缺乏勇气,所以显得无力。

03
我们每一人身边,都有一个、或许多个“琳”,他们或许是别人家的孩子,或许是那个你永远没法超越的同班同学。

在某一刻,甚至在连他们都不知道的角落,却轻易挫败了另外一个人,一颗心。

这种挫败,发生越早,伤害越大。同时,每个人对挫败的理解、应对方式也不同。

塞内加说:“如何解释现实世界的意义,要看我们内在的诠释风格和方式。”

对于姝而言,“失败是不可接受的,为了避免失败,我宁愿选择逃避”,便是她最根深蒂固的信念。也正因为保护的太好,生活在自己熟悉的领域里周而复始,安稳舒适,成绩斐然,却难免无趣。

阿德勒说:每个人对自己或对人生的解释,都有一个“观念”, 也就是一个生活模式或一个惯性律,会将他牢牢套住,虽然他并不了解这个观念,也不能分析这个观点是好是坏,然而这样的观念却会影响他的一生。

这个观念,往往在童年就已形成,在初次与这个世界碰撞的时候。

比如,被父母娇宠的孩子,会觉得自己是世界的中心,他人都应该听候自己差遣;而被忽略的孩子,以为自己常常做错事,不值得被爱、被喜欢。

比如,面对失败,有人认为失败是生命的一部分,再正常不过;而有人则以为,失败意味着不可饶恕,人永远不能失败。

对世界不同的诠释风格,不同的惯性律,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模式。

以为生命重在经历与探索的人,敢闯敢试,活得鲜活;以为生命重在结果的人,却往往更加小心翼翼,凡事没有十足把握绝不开始。

而这种比较、掂量、跃跃欲试又最终后退,一不小心,挡住了太多精彩,从而让生活变得愈发无趣、无力。

所以,如果此刻,你也觉得生活陷在了一尘不变的循环里,也许,可以回头检视,是哪一条惯性律把自己带到了这里,试着小小的打破它,转个弯,换个方向,生活会有趣得多。

作者/若杉
图/pixabay.com